关于企业经营的一点随想
发布日期:2015-07-28浏览:2070
最近比较关注工业机器人,因为大家都在喊,工业4.0时代来了。
因为机器人的快速发展,有些人开始担心人类的未来,说未来的世界有可能是机器统治的世界,人将沦为机器人的奴隶,所谓的智能危机。
哈哈,闲得没事,还担心彗星会撞地球,结果,彗星没撞成,预言家倒是先撞死了。智能危机也是如此。倒是《猩球世界》更有可能些。
有人问我为什么吗?我自己回答:因为,人是生命体,是具有万能的创造力的生命体;而机器,即使发展到具有思维能力的,也不是核酸生命体,至多也就是程序的执行者,而不是程序的编程者。
不记得哪一位企业家说过这样一句话:你可以拿走我的一切,只要把团队留给我,我会做在沙漠中重建一个绿洲。
人,只有人,才是企业的真正地财富。
基于产品的企业经营,会把打造产品放在第一位,产品过气了,企业就倒了,柯达是也。
基于业务模式的企业经营,会绞尽脑汁构想所谓的商业模式,而商业模式根本就是水中月,镜中花,随时都在发生着变化,从来没有一个应万变的模式,德隆系因此倒了。
基于客户需求的企业经营,天天喊着客户是上帝,客户永远是对的的企业,身心疲惫,痛不欲生,本是一件修德积福的事业,却因为N多个客户无厘头的要求,变得疲于奔命,海尔现在就陷入了这个泥沼。
基于客户价值的企业经营,才是企业永续发展的根本。而能够了解和提升客户价值的,只能是那些有价值的人才。所以,我认为,一个企业的最值钱的永远不是技术、产品和模式,而是能够创造这些价值的人才,有价值的人才。
PE(私募基金)是社会上最活泛的资本虚体,他们投资一个企业的标准之最重要的是,是否有一个值得投资的人才团队。
衡量一家企业的标准,不是你的资产增值了多少,一定是要衡量你的人才增值了多少,增量了多少,这才是真正具有想象空间的。你同意吗?
中国企业从人口红利的资源主义,走进技术为先的能力主义时代,脚踏进来了,脑袋还在门外。嘴里喊着以人为本,满眼的指标还是业绩、利润和成本,舍本逐末的作法在中国大地上比比皆是。这倒是符合现今社会的竭泽而渔的做法,不过,真的是很危险的事情。
前几天和一个老总在飞机上闲聊,当得知我是企业顾问的时候,他的感叹是:现在最难的是没人,而不是没有产品和市场。在他嘴里的所谓的人指的是能干的、有责任心的、有想法的。我心想:不是你一家这样啊,幸福的企业各有各的幸福,不幸的企业都是一样的痛苦。
万通集团的老板冯仑说过一句话:做好事业,顺带赚钱。我很认可这个理。
在11月份的一次私董会上,和几位老总探讨企业的发展,碰撞出一个火花:凡事你要清楚你要的是什么?你要钱,什么赚钱就可以干什么,不存在跨界和跨行;你要事业,就不要什么都做,因为你不都擅长,隔行如隔山。与大家分享。
企业的经营环境在更新,客户需求在更新,产品在更新,服务模式在更新,但是在我们的很多管理干部心里,人员能力的更新是被忽视的。实际上,只有人的更新,才会有其他的更新。员工的知识更新、态度理念和认知的更新、工作方法技能的更新,也就是人才的成长,才是管理者最应该关注的。有些管理者总是把观念的更新放在嘴上,反复地强调,大会讲小会讲,寄希望于通过更新员工的理念产生自动更新力,这种理想主义的做法在国有企业大行其道,其结果是员工心态疲沓,形式主义盛行,嘴上喊得凶,墙上写得明,心里不认同,行为不变动……有没有尝试多多的通过工具的提供应用,方法的明确规范和知识的丰富普及提升来更新员工的能力?
建立一个人才提升的机制,配套一个人才发展的系统,改变人才认知的模式,设计一个人才成长通道,建设一个人才价值呈现的平台,这些,才是管理者们和企业经营者经常要考虑的事情。
什么是人才?每个时代每个企业的定义都不同。
战争期间,能够冲锋陷阵的,带兵打胜仗的,就是人才;建国初期,能够与民同甘共苦,稳定局面的就是人才。改革开放,能够优先致富的,就是人才;胆大敢干,敢于突破创新,敢于承担的就是人才;有脑子,有路子能挣到票子的就是人才。在业绩导向的企业,业绩第一的就是人才,业务能力强的就是人才。在市场导向的企业,客户维护度高的就是人才,开发市场能力强的就是人才。在规范化管理的企业的,职业化程度高的,就是人才,专业度高的就是人才……不同的时代,不同的企业经营理念,对人才的定义完全不同。飞力达的人才是一个怎样的定义?
不同层级的员工,人才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,这也是企业管理者需要注意的。按照智慧的特征,我把企业员工分成4层:
普通操作层面的员工,人才的标准就是尽职尽责,严格按照要求的规章和流程行事,不逾矩,不迁就。不求想得对,但求做到位。如果流程和标准有问题,这是管理者在毁灭人才。
经验层面的员工是企业的业务人才,但是,麻烦的是经验这个东西是个双刃剑,他成就了员工的过去,但也会阻碍成长和未来。人才的标准是学习力强、正向、积极和创新。
结构模式层面的员工是企业的财富,也是企业的敌人,他们的创造力最强,破坏力也是最大。他们处在理性思考和感性思维的融通层面。他们善于从工作中总结提升经验,并升华成做事的模式和共性的方式方法。人才的标准是认可企业文化,保持和决策层的高度统一。
理论层的员工是企业的必须。来自于前人积累的和自己心得的经验知识,来自于他山之石的标杆做法,通过这一层次的人才变现成企业的生产力。最可恶的是,可能会好高骛远,纸上谈兵,重战略轻战术,摊子铺开一大片,一样事情也不会干。人才的标准是项目操作能力,把前瞻性、理论性和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的,实效的提升企业的绩效。
那些不符合现在企业生存和发展要求的员工,企业怎样对待他们?
1、确定明确的目标。你要什么?什么样的标准?什么是你坚决反对的,什么是你坚决支持的?要让所有的员工了解你的目标,人才经营的目标,人才使用的目标,人才发展的目标。
2、强制的使用目标要求你的员工。不符合标准的,给与机会更新;不是自主更新,是强制更新,就像司机违规要参加学习班一样,就像GE的企业大学一样,通过强制的学习和训练,让跟不上发展的员工发生改变。
3、千万不要让错误的绩效考核毁了你的人才系统。绩效管理的指标设定,一定是符合人才发展的原则,错误的指标权重,会让你的员工无所是从。
4、慈不带兵,义不理财。有舍有得,不舍不得。总是要纯净掉你的系统,才好实施你的要求。
人才的选育用留,“选”是标准,是用的实际体现,“选”“用”结合,是关键。在选无可选之时,“育”是关键。从进入企业到离开企业,员工得到了什么?企业得到了什么?这个企业一定要算清楚。人本管理的实质就是要兼顾到个体的利益。岗前培训,岗位辅导,经验分享,自主学习,这个成长的过程是要企业帮助员工设计的。如果管理者只是使用员工的才能,江郎才尽之时,就是员工离职之日。
我接触过很多跳槽的员工,他们对于原有企业的评价有惊人的一致性:没有发展空间,感觉总在支出,有能力储备被透支的恐慌感,有待时间长了会荒芜感。
以此文引起所有管理者的思考。用老话说,我把孩子交给你了,你就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管教吧。
因为机器人的快速发展,有些人开始担心人类的未来,说未来的世界有可能是机器统治的世界,人将沦为机器人的奴隶,所谓的智能危机。
哈哈,闲得没事,还担心彗星会撞地球,结果,彗星没撞成,预言家倒是先撞死了。智能危机也是如此。倒是《猩球世界》更有可能些。
有人问我为什么吗?我自己回答:因为,人是生命体,是具有万能的创造力的生命体;而机器,即使发展到具有思维能力的,也不是核酸生命体,至多也就是程序的执行者,而不是程序的编程者。
不记得哪一位企业家说过这样一句话:你可以拿走我的一切,只要把团队留给我,我会做在沙漠中重建一个绿洲。
人,只有人,才是企业的真正地财富。
基于产品的企业经营,会把打造产品放在第一位,产品过气了,企业就倒了,柯达是也。
基于业务模式的企业经营,会绞尽脑汁构想所谓的商业模式,而商业模式根本就是水中月,镜中花,随时都在发生着变化,从来没有一个应万变的模式,德隆系因此倒了。
基于客户需求的企业经营,天天喊着客户是上帝,客户永远是对的的企业,身心疲惫,痛不欲生,本是一件修德积福的事业,却因为N多个客户无厘头的要求,变得疲于奔命,海尔现在就陷入了这个泥沼。
基于客户价值的企业经营,才是企业永续发展的根本。而能够了解和提升客户价值的,只能是那些有价值的人才。所以,我认为,一个企业的最值钱的永远不是技术、产品和模式,而是能够创造这些价值的人才,有价值的人才。
PE(私募基金)是社会上最活泛的资本虚体,他们投资一个企业的标准之最重要的是,是否有一个值得投资的人才团队。
衡量一家企业的标准,不是你的资产增值了多少,一定是要衡量你的人才增值了多少,增量了多少,这才是真正具有想象空间的。你同意吗?
中国企业从人口红利的资源主义,走进技术为先的能力主义时代,脚踏进来了,脑袋还在门外。嘴里喊着以人为本,满眼的指标还是业绩、利润和成本,舍本逐末的作法在中国大地上比比皆是。这倒是符合现今社会的竭泽而渔的做法,不过,真的是很危险的事情。
前几天和一个老总在飞机上闲聊,当得知我是企业顾问的时候,他的感叹是:现在最难的是没人,而不是没有产品和市场。在他嘴里的所谓的人指的是能干的、有责任心的、有想法的。我心想:不是你一家这样啊,幸福的企业各有各的幸福,不幸的企业都是一样的痛苦。
万通集团的老板冯仑说过一句话:做好事业,顺带赚钱。我很认可这个理。
在11月份的一次私董会上,和几位老总探讨企业的发展,碰撞出一个火花:凡事你要清楚你要的是什么?你要钱,什么赚钱就可以干什么,不存在跨界和跨行;你要事业,就不要什么都做,因为你不都擅长,隔行如隔山。与大家分享。
企业的经营环境在更新,客户需求在更新,产品在更新,服务模式在更新,但是在我们的很多管理干部心里,人员能力的更新是被忽视的。实际上,只有人的更新,才会有其他的更新。员工的知识更新、态度理念和认知的更新、工作方法技能的更新,也就是人才的成长,才是管理者最应该关注的。有些管理者总是把观念的更新放在嘴上,反复地强调,大会讲小会讲,寄希望于通过更新员工的理念产生自动更新力,这种理想主义的做法在国有企业大行其道,其结果是员工心态疲沓,形式主义盛行,嘴上喊得凶,墙上写得明,心里不认同,行为不变动……有没有尝试多多的通过工具的提供应用,方法的明确规范和知识的丰富普及提升来更新员工的能力?
建立一个人才提升的机制,配套一个人才发展的系统,改变人才认知的模式,设计一个人才成长通道,建设一个人才价值呈现的平台,这些,才是管理者们和企业经营者经常要考虑的事情。
什么是人才?每个时代每个企业的定义都不同。
战争期间,能够冲锋陷阵的,带兵打胜仗的,就是人才;建国初期,能够与民同甘共苦,稳定局面的就是人才。改革开放,能够优先致富的,就是人才;胆大敢干,敢于突破创新,敢于承担的就是人才;有脑子,有路子能挣到票子的就是人才。在业绩导向的企业,业绩第一的就是人才,业务能力强的就是人才。在市场导向的企业,客户维护度高的就是人才,开发市场能力强的就是人才。在规范化管理的企业的,职业化程度高的,就是人才,专业度高的就是人才……不同的时代,不同的企业经营理念,对人才的定义完全不同。飞力达的人才是一个怎样的定义?
不同层级的员工,人才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,这也是企业管理者需要注意的。按照智慧的特征,我把企业员工分成4层:
普通操作层面的员工,人才的标准就是尽职尽责,严格按照要求的规章和流程行事,不逾矩,不迁就。不求想得对,但求做到位。如果流程和标准有问题,这是管理者在毁灭人才。
经验层面的员工是企业的业务人才,但是,麻烦的是经验这个东西是个双刃剑,他成就了员工的过去,但也会阻碍成长和未来。人才的标准是学习力强、正向、积极和创新。
结构模式层面的员工是企业的财富,也是企业的敌人,他们的创造力最强,破坏力也是最大。他们处在理性思考和感性思维的融通层面。他们善于从工作中总结提升经验,并升华成做事的模式和共性的方式方法。人才的标准是认可企业文化,保持和决策层的高度统一。
理论层的员工是企业的必须。来自于前人积累的和自己心得的经验知识,来自于他山之石的标杆做法,通过这一层次的人才变现成企业的生产力。最可恶的是,可能会好高骛远,纸上谈兵,重战略轻战术,摊子铺开一大片,一样事情也不会干。人才的标准是项目操作能力,把前瞻性、理论性和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的,实效的提升企业的绩效。
那些不符合现在企业生存和发展要求的员工,企业怎样对待他们?
1、确定明确的目标。你要什么?什么样的标准?什么是你坚决反对的,什么是你坚决支持的?要让所有的员工了解你的目标,人才经营的目标,人才使用的目标,人才发展的目标。
2、强制的使用目标要求你的员工。不符合标准的,给与机会更新;不是自主更新,是强制更新,就像司机违规要参加学习班一样,就像GE的企业大学一样,通过强制的学习和训练,让跟不上发展的员工发生改变。
3、千万不要让错误的绩效考核毁了你的人才系统。绩效管理的指标设定,一定是符合人才发展的原则,错误的指标权重,会让你的员工无所是从。
4、慈不带兵,义不理财。有舍有得,不舍不得。总是要纯净掉你的系统,才好实施你的要求。
人才的选育用留,“选”是标准,是用的实际体现,“选”“用”结合,是关键。在选无可选之时,“育”是关键。从进入企业到离开企业,员工得到了什么?企业得到了什么?这个企业一定要算清楚。人本管理的实质就是要兼顾到个体的利益。岗前培训,岗位辅导,经验分享,自主学习,这个成长的过程是要企业帮助员工设计的。如果管理者只是使用员工的才能,江郎才尽之时,就是员工离职之日。
我接触过很多跳槽的员工,他们对于原有企业的评价有惊人的一致性:没有发展空间,感觉总在支出,有能力储备被透支的恐慌感,有待时间长了会荒芜感。
以此文引起所有管理者的思考。用老话说,我把孩子交给你了,你就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管教吧。